未来学习的思维方式

更新时间:2025-08-26 06:13:02作者:臧秀霞

  作为一名教育者,过去值得铭记,未来更需要认知。2018年,关于课堂、关于学习,我们将继续迎接每一个新的可能。

  真实情境——生活化重体验的学习方式

  分科教学使知识这个综合体距离生活越来越远,用课程整合打破传统的分科体系,成为更多学校课改的选择。跨领域、跨学科、跨概念,学校对原有的分科教学知识体系进行探索、实践、磨合。虽然目前的文化、机制、师资都不相适应,但真实情境——这个全方位的课程整合的微创新切入点,不需要漫长的过程,没有过多现实制约掣肘,让我们的教学改革可以放心大胆地往前走。

  学校要将知识教学与生活相关联,将课程教学活动融入具体可感的现实生活场景,将同一主题下的跨学科知识互相组合,以体验式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感知和内化知识。

  学无边界——跨学科综合式的学习内容

  知识的本质是为创造性提供基础。从学习的互动维度上,环境才是框架,行动是个体与该环境相联系的事务。在活动、对话与合作中,学生学习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所有的空间环境、行为、流程都能触发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学习并使之成为有效学习。传统学校的围墙桎梏被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不再是遥遥相望,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不再固定于原有的校园时空,可移动学习终端的出现,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合起来,开放、共享、无边界、全景式综合性学习,是未来学校教育资源的新供给。

  私人定制——去同质达精准的个性化指导

  如今,脱胎于工业化大生产的统一化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显然不能完全造就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去同质、精准化的课程,让学校对学情的掌握与内容的甄选都行之有效,使我们能够以问题为导向,以成熟的技术心理、大数据分析为参照,以人机交互这一便捷、定制化为路径,将教与学、评与管进行技术重构,使学生更开放的学习和对知识的个人创新性加工正逐步走向可能。

  智能化——创造性融合式的教学技术

  互联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环境越来越处在更广泛的互通互联中,固定的教室、教材、教师正逐渐被打破,、手机交互学习终端让学习变成了随时都可以完成的事。传统的管理方式消弭,学校的教育方式迎来技术的全面应用。

  应用新技术的变革重构了学校传统的教育教学流程,能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如分析、决策、审美、创新能力才是值得学习的技能。学生的素养真正变成“可以迁移的素养”,融合式的智能技术帮助他们在未来能迅速适应并应对解决问题。

  师生共有——自组织内隐化的学习组织

  教育可以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其中思维力不可或缺。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学习者,都应具备学习力,都应享受学习乐趣。在跨界和融合成为教学变革的大背景下,课程与教学方式的重构更关注学生的自组织、自重构、自转化,而在这一内隐化的过程中,师生是互为资源的。

  学校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学习、合作,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走向教与学的和解,在所谓的对立中找到统一。学生在班级授课中的共性个体走向自我学习组织的个性重心,课程成为师生共有、共建、共享的学习场域。

  我们现在也许无法准确描述未来学校的样子,但我们正在畅想未来学习的思维方式。在这样一个跨时间、跨空间、跨文化的全方位、立体、多元的教育视野下,一切都在变化之中。

  (作者臧秀霞系山东省潍坊高新区志远小学校长)

为您推荐

广东:APP做作业可尝试不可依赖―

  据媒体报道,根据国内某在线教育平台统计,广州目前约90万的小学生中,有一半学生正在使用A

2025-08-30 08:17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为精准扶贫提供造血机制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民族中学学生在教室里做习题。2016年12月,云南省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

2025-08-30 08:15

广东:偏远山区孩子也能听名师讲课了―

  如今连州的小学生,再也不用担心没有名师专家来授课。因为专家们只要在录播课室上课,全市的其他学校都可以收看,不同教学场

2025-08-30 08:06

构建高校与社会的深度互动关系

  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四十年。其间,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毛入学

2025-08-30 08:04

广东清远市教育信息化3年投4亿 全市中小学都拥有多媒体教室―

  广东省第二次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昨日召开,清远市教育局局长张玉兰在会议上发言分享清远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

2025-08-29 08:19

香港海关多少钱要交税?香港购物过关交税标准是多少?

首先,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在香港购物并不是所有商品都免税!很多人去香港认为商品之所以便宜的原因就是免税,没有错,但是据海关总署公告规定:在“自用、合理数量”范围内,对进境居民旅客携带的在境外获取总值超过5000元人民币的个人自用物品,和对进境非居民旅客携带拟留

2025-08-29 08:19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