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20
-
2025-08-20
-
2025-08-20
-
2025-08-20
-
2025-08-20
更新时间:2025-08-26 08:54:02作者:杜晓萍
2025-08-20
2025-08-20
2025-08-20
2025-08-20
2025-08-20
上周,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的中小学校长“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首站在东阳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中小学校长、各省培训项目负责人,在横店小学教育集团横店校区聚集一堂。该校是首批,也是目前浙江唯一一所国家“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培训基地学校,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习空间应用模式。这样一次国家级培训,由横小教育集团承办,东阳教育云应用成效可见一斑。
教育云开启智慧教育
“云+端”打造特色教学
“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一画蟋蟀的住宅。”老师一说完,学生就开始在平板电脑上画起来。点击提交后,不仅老师可以浏览、点评学生的作品,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欣赏、留言。
这是上周专项培训时公开课中的一幕。云空间与移动终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中小学校长们耳目一新。这也是横小教育集团充分利用云空间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该校在运用云空间方面收获颇丰,有22节示范课在全国各大赛事上获奖,有11个课例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多次在市级、省级乃至全国的研讨会上发言。
2012年,学校参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即国家教育云)规模化应用试点。现在,云空间已被广泛应用于学校管理的各个领域及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给教师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
课堂教学是应用最普遍的。“各门学科教师都在利用云空间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弥补了很多传统课堂的不足。”横小教育集团总校长厉岗玲说,通过不断实践,全科课堂通用的共性应用渐渐形成,如课堂预习的布置学习任务单、课中练习的智能推送、课后作业的及时反馈等,同时又有学科特点鲜明的个性化应用,如英语科目利用云平台开展口语练习,科学科目利用网络空间开展探究性项目学习。
影视教育是横店校区的一大特色。该校开设了十多门影视拓展课程,有影视表演、人物形象设计、道具制作、海报制作等,不过也遇到了影视资源不能有效引进、专业师资缺乏等问题。
通过多方探索、实践,该校形成了“影视”的特色应用模式。有直通课堂,师生可在课堂内实时观摩远端影视进展;有互联课堂,多个班级同步开展影视教学,并进行实时互动;有虚拟课堂,利用虚拟三维技术,让师生置身虚拟空间进行实践练习……
横店校区和南上湖校区相距较远,云空间为其搭建了一个共享教科研的高效平台,教师们通过云空间参与课堂观摩,实时点评,并开展集体备课教研,提高了效率,也促进新教师成长。
该校还积极尝试把数字化学习终端接入教育云平台,实现云本融合、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初步构建了“云+端”教育信息化环境。“这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增加师生互动,还可实现生生互动。”厉岗玲举例说,公开课《蟋蟀的住宅》中,老师推送课中练习,学生做好提交后,移动终端可精准评价并及时反馈,这道题学生们都答对了,老师可一带而过,那道题错误率较高,老师需详细解释。据了解,这种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公开课目前已开展30余人次。
不断探索、融合创新
东阳教育云亮点频现
东阳201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国家教育云规模化应用试点市。4年来,试点工作深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得到高效应用,形成了“东阳模式”。东阳的师生们已不满足于空间内的基础应用,更积极着力于融合应用,在推进课程改革、彰显办学特色、开展科研活动、促进家校互动等方面进行融合创新,亮点频现。
浙江深化课程改革,实施“选择性教育”。东阳利用教育云不断创建选择性课程环境,创新教学内容、课程形态、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和教育,帮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选择性教育的实现。
小学“智慧课堂、快乐校园、特色学校”,遵循这个宗旨,东阳充分发挥教育云平台的优势,将全市中小学传统办学特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例如,南马实验小学积极倡导教育云环境下的书法课堂,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角度呈现书法的动态美,教师们录制的书法,不仅有从横竖撇捺开始的书法起步教学课程,还有书写过程演示和作品演示等内容,学生不必拘泥时间、地点,通过空间便可观看,大大加快了书法素养的提升。
利用教育云平台,东阳促进科研资源交流、汇集与共享,变革科研组织与活动模式,打造新一轮的“教研共同体”“科研协作体”。平台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微课大赛等各类评比展示、观摩研讨相结合,将活动在空间可视化,使比赛更为公平、公正,进一步扩大活动的积极影响。
东阳还积极探究教育云环境下的德育教育,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信息化沟通模式,如创建“红领巾东阳云”,动态记录全市中小学少先队活动,根据学生特点,教师向家长推送德育教材等。
教育云平台还为家长会、家访开辟了一种新模式,尤其是扩大与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交流沟通,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从文字走向立体生动,进一步巩固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