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一本好书《经典常谈》解析

更新时间:2025-09-11 19:25:48作者:互联网早读啦

这个寒假读什么,想必是很多青少年都要面临的选择。寒假过后,马上就会迎来各年级下学期的开学,而最新的部编版《语文》教材,有一个特别重大的调整,那就是在八年级下册的教材里,去掉了《傅雷家书》,而把《经典常谈》选入推荐阅读书目。

毫无疑问,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会成为这个假期青少年必备、必读的经典作品。

国学经典怎么读,一直是很多青少年和家长的阅读痛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经、史、子、集诸类传世典籍为载体,由孔孟老庄等诸子百家传承下来,这是青少年成长所必需的阅读营养。

但传统文化重要,国学经典却难读。经典与当代读者是有隔膜的,大多数典籍都需要导读,需要了解必要的背景知识,才能让青少年读者进入阅读状态。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便是这样一部适合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和经典的入门书,也可以被视为一张进入国学经典世界的寻宝图。

朱自清的学生汪曾祺,在谈起自己的老师时,曾说过:

朱先生把好几百年的纷纭混杂的文学现象捋出了一个头绪,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一通百通。朱先生把一部文学史真正读通了。

《经典常谈》这本小书,就是汪曾祺这段评价最好的注解。全书只用十三篇文章,就能让读者把国学经典都梳理通透,从说文解字、四书五经,到诗词文赋,都说得清清楚楚。

朱自清先生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他能用简洁明了的话语,把艰深繁复的理论写得轻盈生动,引导读者登堂入室,进入经典的世界。

我国的古代经典浩繁艰深,不仅知识含量极高,而且有文言文与白话文转换上的阅读障碍,读起来十分困难,往往令人望而生畏,结果却是敬而远之。

为使更多人,尤其是更多青少年有兴趣阅读古代经典,朱自清先生用《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以及《文第十三》,这十三篇文字,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一本看似轻量化的小书,倾注了朱自清三十年的研究、教育心血。

朱先生在《经典常谈》的自序中写道:“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熟悉本国经典,这是我们文化教育的必要内容。

在这本书里,他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全书读起来就亲切自然,通俗易懂,字里行间更有一种嚼饭哺人的精神。

以书中解读《春秋》为例,“西狩获麟”的原文其实很简短:

西狩获麟

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薪者获麟,击之,伤其左足。将以示孔子。孔子道与相逢见,俯而泣,抱麟曰:“尔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乃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

而朱自清先生在本书中,写到孔子见麟而泣的故事时,是这样写的:

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了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儿却已滴到衣襟上。原来麟是个仁兽,是个祥瑞的东西;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它才会来,不然是不会来的。可是那时代那有圣帝、明王?天下正乱纷纷的,麟来的真不是时候,所以让猎户打死,它算是倒了运了。

朱先生的文字平实有趣,把孔子的形象写得跃然纸上。正因此,这样一本“小书”,受到了很多大家的称赞和推崇。

金克木在著作《书读完了》里,也特别称赞了《经典常谈》对阅读经典文学的引导作用。

叶圣陶在读完《经典常谈》后写道:“因为这本书的引导,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编审钱伯城这样评价《经典常谈》:“它是极有学术分量的书,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他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代学者有益的启示。”

八十多年来,这本书因为内容囊括国学经典,语言通俗易懂而广为流传,更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是青少年的国学入门读物。

传统文化的学习离开不开文字学基础,有了文字,思想才有承载的载体。所以这本书从《说文解字》开始,依次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从文字上作为认识古典的起步,是很好的阅读选择。

?《周易》作为儒家经典的第一部,起源于巫术,在战国末期经儒家种种解释下,有了更多伦理和哲学的意味,被奉为儒家经典。而到了汉代,随着儒家的推崇,成为了六经之首。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历史,背后的古今之争曲折动人。《尚书》几乎失传,幸亏多贤人补注,至今仍有所留。

?《诗经》的源头原本只是表达情感的歌谣,“诗言志”其实只是儒家“为我所用”理论下对诗经的一种解读。

?《礼记》是一部关于礼学和礼文化的儒家经典。儒家有用“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认为“礼”是治乱的根本。

?《春秋》的编年是史学的伟大发明,有“孔子修《春秋》,乱臣贼子惧”的说法。

?《四书》是历代儒家学子研习的核心经书。经南宋理学家朱熹加注后,一方面为传承经典,另一方面也为了建立自己的道统,后成为官方指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影响极大。

?《战国策》读完,就可以了解古代谋臣策士的智慧,以及纵横捭阖的精彩故事。

?《史记》《汉书》则开创了中国历史记录的纪传体,成为正史源头。

?从《诸子》篇开始,朱自清先生则没有再明确指出具体的经典书目。

《语文》教材的专题探究中提到要“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要求青少年在精读,透彻理解《经典常谈》内容下,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说,光读了《经典常谈》还不够,青少年要能充分理解,并能阐述自己新的观点。

根据《语文》教材的这一要求,果麦版《经典常谈》除了保留原汁原味的无删节原文,特别加入了适合青少年无障碍阅读的注释、图解。原文中提到的,作者没有细化、展开的内容,不需要再另外去查找资料,青少年直接就能从本书中,快速链接到有关知识,帮助他们既快又好地理解。

比如,在讲到汉字在秦朝之前,字体因世、因国不同,民间书写十分混乱与庞杂,后来秦始皇统一文字,并创造出国书小篆时,书中配上了战国时期同一文字不同的字形图,小篆与大篆字形对比图,加以佐证。

谈到古代用于占卜的《周易》时,书中配上了六十四八卦图,来作为补充材料。

在书的最后,还附录了朱自清先生对于《唐诗三百首》的两万多字解读,能帮助青少年读者了解到更多关于唐诗背后的故事和知识,加深对唐诗的理解。

果麦版《经典常谈》还得到了“亲近母语研究院”的全书审读与推荐,还是哈佛耶鲁学霸李柘远、北大学霸刘嘉森也推荐的版本。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曾表达过他的一个美好心愿,他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正如朱先生所言,《经典常谈》是一艘航到经典大海里的宝船,能让航行者窥见中华经典之精髓,《经典常谈》更是一张传统文化的藏宝图,能让寻宝人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读经典,先读《经典常谈》。

读《经典常谈》,要选一个最适合青少年的版本。

《经典常谈》朱自清 著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ticaizuowen/36951.html

为您推荐

初中优秀作文:500字写人作文【三篇】

父亲啊,他看起来,有些薄情。他从头到脚几乎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他对他的头发从不怜惜,每每卯足全力才得以探出身来的半寸银丝,在他风轻云淡的神情里,彻底地搬了”家”。他微抿的嘴唇上方,没有浓密的胡须,瞧去,只有那时刻挺立着的鼻梁罢了。父亲是个农村人,强健的体魄,

2025-09-11 08:12

小学五年级作文 老师你辛苦了

你在讲台上留下了无数的脚印;你在黑板上写的是你无尽的期望;在你面前出现的是你永远忙碌的身影;在你耳边回响的是你的教导话语……

2025-08-19 15:06

高中优秀作文:祝福母亲

我尝试着从记忆中搜寻年轻母亲的形象,徒劳而无奈。只记得年轻的母亲梳着两条乌黑油亮的,长度可达到大腿处的麻花辫。面孔上是否没有皱纹,记忆已经很模糊了。而那两条麻花辫一定是我们乡下阿姨中质地最好的,母亲的发丝硬、粗,且密度大,每天都梳理的一丝不苟,每条有虎口粗细,

2025-08-19 15:06

高中优秀作文:爸爸的眼神

可惜的眼神今天我和很久未出家门的爸爸,一起去买眼镜,在我很“关心”的照顾下,眼睛的度数不得不长高了很高。而在大街上,爸爸一边走一边说着我很不好好爱护眼睛,一边在盯着我的眼睛看。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那可惜的眼神,他一直遗憾着自己的眼睛就是因为眼镜才凸出来的。这一

2025-08-19 15:06

高中优秀作文:父亲的自行车

父亲辞世已有十多个年头了。现在偶想起来,我都有恍惚昨日之感的。这大抵就是汪国真先生在谈及百叶窗时所提及的对古老的东西总有点儿味道的道理吧。所以,身处异乡的我,在又一个临近清明之际,重操旧笔,来将往昔那段还未写就的阕词给填全。打我记事起,我就发现父亲总如日常衣着

2025-08-19 15:06

高中作文范文:母亲是一种岁月

每次返回家里,总想解读母亲的深情厚意。她的每一次眼神和每一次问候。均会勾起我无穷的思绪。

2025-08-19 15:0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