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读懂农村,才能读懂中国)

更新时间:2025-09-11 18:47:56作者:互联网早读啦

为什么中国人死后要叶落归根?

为什么总说中国是人情社会?

为什么“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私德观念根深蒂固?

这些问题或许会从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得到解疑释惑。

《乡土中国》,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宏观角度,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结构的经典著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征程中,愿《乡土中国》给予我们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农村广袤的乡土家园,百废待兴。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们饱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纷纷投入到关系国家未来前途命运的时代洪流之中。

当年的费孝通,一名年轻有为、学贯中西的西南联大教授,通过实地调查撰写了大量有价值的论著,作为给学生们系统讲授“乡村社会学”这门课程的材料,其中的14篇总结出版为《乡土中国》。

费老把中国广袤的农村社会称为乡土中国或乡土社会,但这并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对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体系的总结与凝练。

《乡土中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的时代命题。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生活隔离、往来疏少。

传统乡土社会是具有地方局限性的,过去大部分中国人的常态就是终老故土。

就像以前农村很多文盲,一方面是由于学习识字不方便,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于生老病死都在村寨的人来说,“识字”对于他们都社交、劳作、生活、娱乐并没有太大帮助。

不像城市里,如果不识字,可能连吃饭、买药的店铺都找不到。

在乡土社会里,法律是没有存在意义的。

因为,这里是一个“熟人”社会,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人们从熟悉中得到信任,得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

现代,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里,熟人社会的传统习俗已经难以约束彼此。

就像在农村,家里有人敲门,你问:“谁呀”?

门外十有八九会大声回答一个字:“我!”

这是因为熟人社会的听音辨人。

如果在城市,你这样回答,基本上不会有人开门。

于是,在现代社会学概念里,我们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尽管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传统礼俗社会和现代法理社会之间的碰撞,仍然时时刻刻在影响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持续纠结于“找熟人”还是“找法官”。

俗话说:“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

这句话,用来形容表亲、堂亲这些亲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大。

就像《红楼梦》里贾府的大观园,可以住着贾宝玉的堂兄贾琏、堂嫂王熙凤,也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

说明传统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个极富伸缩性的网络。

所以,费老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在中国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每个网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划分出远近亲疏有差异顺序的人际关系格局。

就像把石头投入水中,产生的水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自内而外的亲疏远近,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

这个富于伸缩人际圈的大小,会因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变化。

而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则像农村捆柴一样,每个人就像一根柴,一定是属于某一捆,也就是属于某个团体,也就是“团体格局”。

比如“家人”,在西方社会里,没有特别强调的话就是指“妻子和孩子”;

在中国社会里,这一概念就变得伸缩自如,叔伯姑舅姨侄外甥,都称得上或称不上家人。

我们明白了乡土社会中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差序格局,也就明白了社会中“私”的问题,因为这是依靠一根根私人关系搭建而成的社会关系网。

在这种以己外推的人际网中,“忠、孝、悌、信”等维系这种私人关系的道德因素就格外重要。

在长期劣币逐良币效应下,公德心逐渐被自私心驱走。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成了流传千年的道德习惯。

不过,数千年以来,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的孔孟的“仁爱忠孝”、佛教的“向善舍己”等道德观念,有效补充了“团体道德”的缺乏。

今天,我们要重振文明乡风,如何利用村规民约、志愿服务等现代理念实现克“私德”而扬“公德”的目的,也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

相较于现代的“法治”社会,很多人说过去农村是“人治”社会,这是不准确的。

法治,是“人依法而治”。

法律,需要人去执行。

所以,费老说,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

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

礼和法的区别,在于维持这种规范的力量。

法,依靠国家强制力执行;礼,依靠乡土社会传统执行。

礼,并不是只是文质彬彬的“礼仪”,礼也可以杀人,也可以“野蛮”。

封建帝王死后,一些妃子、宫女要陪葬,这是“礼”;

古代女子和丈夫以外的人发生关系,被浸猪笼,也是“礼”……

礼,大多时候并不是靠外在的强制力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感,使人铭记在心。

礼治是传统,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是在长期时代变迁中逐渐形成的,是这个社会历史维持的秩序。

中国长期处于乡土社会的蜕变过程中,原有的封建礼治还长期根深蒂固于广大民间。

如果不从思想观念和社会结构上进行变革,一味地推行法律和法庭下乡,结果是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先发生了。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尽管《乡土中国》是一部70多多年前的“老书”,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前有些略显老态。

但是,常学常新、常悟常新,费孝通先生对乡土社会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将为我们理解中国农村、推进乡村振兴源源不断的智慧源泉。

这或许就是《乡土中国》的时代价值所在,也是我们重读此书的理由。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ticaizuowen/36661.html

为您推荐

初中优秀作文:500字写人作文【三篇】

父亲啊,他看起来,有些薄情。他从头到脚几乎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他对他的头发从不怜惜,每每卯足全力才得以探出身来的半寸银丝,在他风轻云淡的神情里,彻底地搬了”家”。他微抿的嘴唇上方,没有浓密的胡须,瞧去,只有那时刻挺立着的鼻梁罢了。父亲是个农村人,强健的体魄,

2025-09-11 08:12

小学五年级作文 老师你辛苦了

你在讲台上留下了无数的脚印;你在黑板上写的是你无尽的期望;在你面前出现的是你永远忙碌的身影;在你耳边回响的是你的教导话语……

2025-08-19 15:06

高中优秀作文:祝福母亲

我尝试着从记忆中搜寻年轻母亲的形象,徒劳而无奈。只记得年轻的母亲梳着两条乌黑油亮的,长度可达到大腿处的麻花辫。面孔上是否没有皱纹,记忆已经很模糊了。而那两条麻花辫一定是我们乡下阿姨中质地最好的,母亲的发丝硬、粗,且密度大,每天都梳理的一丝不苟,每条有虎口粗细,

2025-08-19 15:06

高中优秀作文:爸爸的眼神

可惜的眼神今天我和很久未出家门的爸爸,一起去买眼镜,在我很“关心”的照顾下,眼睛的度数不得不长高了很高。而在大街上,爸爸一边走一边说着我很不好好爱护眼睛,一边在盯着我的眼睛看。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那可惜的眼神,他一直遗憾着自己的眼睛就是因为眼镜才凸出来的。这一

2025-08-19 15:06

高中优秀作文:父亲的自行车

父亲辞世已有十多个年头了。现在偶想起来,我都有恍惚昨日之感的。这大抵就是汪国真先生在谈及百叶窗时所提及的对古老的东西总有点儿味道的道理吧。所以,身处异乡的我,在又一个临近清明之际,重操旧笔,来将往昔那段还未写就的阕词给填全。打我记事起,我就发现父亲总如日常衣着

2025-08-19 15:06

高中作文范文:母亲

母亲曾经具有姣好的身材,漆黑的长发和年轻的脸庞,但这些,在我们出生以后就已不复存在。她的身体变得臃肿,头发变得枯槁,岁月也毫不留情的在她脸上刻下一道道痕迹,当然,改变的也包括那曾经纤细的手。

2025-08-19 15:0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