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列车观后感(来路亦是归途,归途亦是来路)

更新时间:2025-09-11 15:44:34作者:互联网早读啦

天气越来越冷了。突然好想家,好怀念一家人围炉而坐、暖烘烘的画面。曾经稀松平常的日子,回想起来是那么简单而又安心。

正如张昌华说的那句话:“如果一家人连春节都不能团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决定再看一遍范立欣导演的电影《归途列车》,越来越喜欢看一些纪实的影片,记忆里或许永远挥之不去那一抹背井离乡的惆怅。

异乡的孤独感随着窗台的夜风阵阵袭来。虽然已是第五个年头,可我仍然无法依靠自己的理念去看待这个熟悉的地方。

若一个地方没有亲人,再是有了家资,大概也不能算作归属吧。

《归途列车》是由范立欣执导,张昌华、陈素琴、张丽琴主演的一个纪录片,讲述了张昌华和陈素琴夫妇为了挣钱支持子女的学业来到广州打工,但女儿丽琴最终选择退学离家的故事。

我承认,看着看着,我就又被剧情带入了。每一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部没有明星阵容的“小众”片子,其实在国际上拿了不少的大奖,那些清晰而真实的镜头,引起了很多务工者和异乡漂泊人儿的共鸣。

有句话说:他乡容纳不了灵魂,故乡安置不了肉身,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于是有了乡愁,有了牵挂……

若非为了饭碗,我想我也一定不会离开我的家乡。

剧中,女孩张丽琴不喜欢她的父母,甚至在青春叛逆的时期非常抵触,因为父母在她姐弟俩还很小就出门打工了,长时间在外面,她记恨他们从小没能陪她长大,还总是要求她努力读书。

可她的成绩并不好,她因此感到无比的厌烦,于是在十七岁那年,她决定像村里一些女孩那样去南方打工。因为她像任何一个女孩一样,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也想要漂亮的衣服,一部新手机就能雀跃到如获至宝。

而她的父母张昌华、陈素琴,都因为自己没有学多少文化知识,默契地认为“知识改变命运”,想着自己吃点苦,给孩子们提供经济支持,让孩子们多学点文化知识,才能够改变“命运”。

“好好读书”是社会底层人群对于摆脱现状的一个朴素的梦想。

他们由于自身知识的匮乏导致对“读书”有一种神圣的信仰,这种被崇高化了的学习似乎可以成为改变一切的可能,而这种可能也恰恰是他们唯一可以构想和触摸得到的。

这样卑微的希望,任何人都不忍心戳穿,它是始终要留存在心中的一抔净土。而女儿丽琴却坚定的扼杀掉张昌华夫妻俩的希望,辍学、离家、打工,走上了与夫妻二人相同的道路。所以,丽琴辍学来到离他父母不远的一个服装加工厂上班,此举令张昌华、陈素琴夫妻俩非常失望和痛心。

同出自寻常百姓人家,所以影片中的一幕幕是那么的熟悉。

我们的身边,有许多跟张昌华他们家一样,生活在穷乡僻壤的贫苦农民,把青春壮年都献给了社会,只为自己子女的命运能够得到一些改变。

他们每天所想所做,都不过是最简单的生存,以及孩子的将来…昏黄的灯光下,是简陋的居室和疲惫的身影……他们不怕穷、苦,他们最怕的,是白忙乎,是眼睁睁看着一代代新的“穷二代”重新走上他们的老路。

他们就这样年复一年,轮回着亲情与生计之间的矛盾,却无计可施。

2008年的春节,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张昌华夫妇与女儿丽琴克服重重困难一起回家,一家人终于在老家团聚。

但是,也正是在这个春节,正处于叛逆期的张丽琴和父亲发生了激烈的肢体冲突,并因为一句脱口而出的“老子”,让父亲忍无可忍。而丽琴挨了父亲的打,这使她更加坚定了要自己去闯荡和赚钱的决心。

对于疲于奔命的张昌华夫妇来说,他们或许并不懂得什么叫“亲子关系”,他们只知道你们是我的骨肉,我爱你们胜过爱世间一切,我们努力挣钱给你们“好好读书”,你们将来就能过得比我们好。

就是这样一种至简至真又朴实无华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在豪华的都市,用简单的劳动换取着微薄的薪水,却甘之如饴。

所以这忍无可忍的冲突,瞬间突破了父母忍耐的底线,让父母对她的“美好未来”彻底死了心。

这是一个极大的悲哀:父母以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为出发点外出打工,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甚至怨恨。

孩子尚不能理解生活的残酷,稚嫩的他们最想要的,始终是来自父母的陪伴。

但对于父母来说,“拿起砖无法抱你,放下砖无法养你”。

何其为难。

在经历了女儿丽琴的事情之后,张昌华夫妇觉察到问题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他们不能让儿子阳阳也重蹈覆辙。

但是,如果一起都回到那个穷乡僻壤,经济收入上可能没有保障。

再加上,这么多年一直在工厂,已经熟悉了这种机械的劳动,生疏了农业生产;自己的身体条件,难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传统的小规模农耕自给自足,只够一家人最基本的生存,而阳阳要“读书”,将来还需要很多的钱;家乡的工作机会有限,薪资待遇水平低;作为熟练个人,自己留守在相对发达的城市做熟悉的工种,更得心应手,收入也能高一点;重新找工作,年龄和学历(知识水平)门槛是硬伤。

这不也是我们的乡亲们外出打工无法回家的难题所在吗?

残酷的现实,是无形的屏障,让他们望而却步。

所以,09年的春节,张昌华把陈素琴送上火车,自己留在了广州。陈素琴回老家陪伴和照顾儿子“读书”,张昌华继续打工。

我不知道有多少家庭依旧深陷其中,但我庆幸有这样的影片将它挖掘出来。无力改变,只能将希望寄托于遥远的以后,希望这并不是它最终的结局。

庆幸的是,这些因为家庭底子薄,或者地域条件差,等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勤奋却艰难的群体,被范立欣导演这样的有心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

在各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如今的山乡面貌已不同往日,经济条件也好转起来了。

除了在衣、食、住、行、求学、就医各方面保障,还扶持村镇大力发展产业,同时建设大量的“扶贫车间”,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积极引导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有消息称,随着寒冬来临,已经有一批农民工开始提前返乡。其中,有部分人说,这次回来,不打算再走了。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ticaizuowen/35000.html

为您推荐

初中优秀作文:500字写人作文【三篇】

父亲啊,他看起来,有些薄情。他从头到脚几乎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他对他的头发从不怜惜,每每卯足全力才得以探出身来的半寸银丝,在他风轻云淡的神情里,彻底地搬了”家”。他微抿的嘴唇上方,没有浓密的胡须,瞧去,只有那时刻挺立着的鼻梁罢了。父亲是个农村人,强健的体魄,

2025-09-11 08:12

小学五年级作文 老师你辛苦了

你在讲台上留下了无数的脚印;你在黑板上写的是你无尽的期望;在你面前出现的是你永远忙碌的身影;在你耳边回响的是你的教导话语……

2025-08-19 15:06

高中优秀作文:祝福母亲

我尝试着从记忆中搜寻年轻母亲的形象,徒劳而无奈。只记得年轻的母亲梳着两条乌黑油亮的,长度可达到大腿处的麻花辫。面孔上是否没有皱纹,记忆已经很模糊了。而那两条麻花辫一定是我们乡下阿姨中质地最好的,母亲的发丝硬、粗,且密度大,每天都梳理的一丝不苟,每条有虎口粗细,

2025-08-19 15:06

高中优秀作文:爸爸的眼神

可惜的眼神今天我和很久未出家门的爸爸,一起去买眼镜,在我很“关心”的照顾下,眼睛的度数不得不长高了很高。而在大街上,爸爸一边走一边说着我很不好好爱护眼睛,一边在盯着我的眼睛看。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那可惜的眼神,他一直遗憾着自己的眼睛就是因为眼镜才凸出来的。这一

2025-08-19 15:06

高中优秀作文:父亲的自行车

父亲辞世已有十多个年头了。现在偶想起来,我都有恍惚昨日之感的。这大抵就是汪国真先生在谈及百叶窗时所提及的对古老的东西总有点儿味道的道理吧。所以,身处异乡的我,在又一个临近清明之际,重操旧笔,来将往昔那段还未写就的阕词给填全。打我记事起,我就发现父亲总如日常衣着

2025-08-19 15:06

高中作文范文:母亲

母亲曾经具有姣好的身材,漆黑的长发和年轻的脸庞,但这些,在我们出生以后就已不复存在。她的身体变得臃肿,头发变得枯槁,岁月也毫不留情的在她脸上刻下一道道痕迹,当然,改变的也包括那曾经纤细的手。

2025-08-19 15:06

加载中...